圖為李保國在給村民們培訓。
  仲夏時節,記者來到河北省邢台市內丘縣崗底村採訪,滿山遍野的蘋果樹長勢喜人。
  村民安保山指著自己承包的果園高興得合不攏嘴:“今年預計收入超過10萬元,自打李保國老師來指導大家種蘋果,我們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李保國是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7年,不容易啊,他是我們太行山農民的科技財神。”村黨總支書記楊雙牛感慨萬千。
  故事開始於1996年的夏天,崗底村一帶連降3天暴雨,僅有的200多畝耕地全被沖毀。當時李保國一行7人來到這裡,面對抱頭痛哭的村民楊雙牛,李保國在煙盒紙上寫下自己的電話:“不要灰心,村裡不是還有幾十畝果園嗎?可以發展蘋果產業。你把上山的路修好後,給我打電話。”
  不到半年,楊雙牛就帶領村民把路修好了。1997年初,李保國帶著同在河北農大任教的妻子郭素萍如約搬到了崗底村住下來。白天,李保國一座山接一座山考察;中午啃一個饅頭,喝壺涼白開;晚上,他又挑燈夜戰,仔細整理考察數據。半個月下來,李保國跑遍了全村的溝溝坎坎。很快,李保國為村子做出致富規劃:一是人均2畝蘋果,平均收入2萬元;二是人均發展板慄5畝,平均收入5000元;三是人均2只小尾寒羊,平均收入3000元。
  藍圖畫好了,但實施起來卻並不順利。李保國首先要對果樹進行修剪,看著大把大把剪下來的樹枝,村民們個個都心疼。接著又開始疏花疏果,看著滿地落下的小蘋果,許多農民不幹了:“果子沒有長大就給扔了,怎麼豐產?到時候他一拍屁股走了,我們找誰說理去?”
  到了秋天,事實說話了:及時修剪並疏花疏果的蘋果長得又大又好;沒有修剪並疏花疏果的蘋果又小又不好看,賣不上好價錢。
  接著,李保國又推廣蘋果套袋技術,這項新技術當時在河北省尚無先例。“蘋果不見光還能長?”面對群眾的不理解,李保國拿出5萬多元科研經費買來紙袋,手把手教村民套袋。秋天,套袋蘋果又大又紅,5兩到6兩的每個賣10元,8兩以上的每個賣50元,最高的賣到了100元。而沒套袋的蘋果還是賣不上價錢。這下,群眾服了。
  從套袋、去袋、轉果,到摘葉、鋪反光膜、施肥,李保國獨創了128道蘋果生產管理工序,並印成“明白紙”,讓村民像工人生產標準件一樣生產蘋果。當地註冊的“富崗蘋果”在1999年昆明世博會上奪得銀獎,2008年被北京奧運會指定為專用果品,2011年獲得全國馳名商標。如今,“富崗蘋果”連鎖基地發展到太行山和燕山11個縣(市)369個村,種植面積5.8萬畝,產量超過1億公斤,7萬多名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原標題:“他是農民的科技財神”(最美科技人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d81xdrli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